环境监测第七章(环境监测第三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资料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应与其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检查,所需经费应有保证。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一)环境质量监测;(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省、市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制定网络章程和管理规定,定期对网络成员单位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应当按照网络章程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环境监测网络负责单位提交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监测单位的定义:监测单位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依法开展自行监测的排污单位、环境质量或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营维护单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涵盖县级及以上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的第三方监(检)测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图书目录

1、以下是关于《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的图书目录,内容涵盖了环境监测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管理学的起源,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其发展历程,以及其独特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同时,这一章也强调了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2、《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强调科学监测在环境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一部全面反映当前环境监测实践的教科书。该教材旨在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教学支持。

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详述了当前中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节:科学的监测方法被强调,强调了实施监测的必要性和方法论。第二章 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第一节:解释了技术路线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环境监测中的结构。

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出版的教材概览生态系的魏国印教授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生态保护》(2005年9月)、《排污收费概论》(2004年7月)、《环境统计概论》(2001年9月)和《环境经济学》(1994年),部分为参编教材,如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

5、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

环境监测报告的内容主要有原因、监测主体、监测条件、相关数据、结论等,具体内容应当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认定。环境监测就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的学科。

全国环境监测条例的第六章规定了详细的报告制度。首要的报告方式是月报,以一事一报为主,逐步过渡到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方式,这增强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设有自动连续监测站的地区,日报制度也逐渐建立,每日按照统一格式报告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状况,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

第四条 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 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第二十三条 环境监测系统实行质量保证工作报告制度。二级站应在每年一季度末向总站提交上年度质量保证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基层站也应在上级站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质量保证材料。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技术的目录

放射性核素污染及监测、水质监测、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等内容在后续章节中分别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新型监测仪器和仪器联用技术也在第6章中被介绍,以及环境管理与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的相关标准在第7章和第8章中有所涉及。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学科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分别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目录概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在青海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旨在通过精确的监测,确保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系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地面监测和分析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章规定,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不得向我国管辖海域倾倒废弃物。如需倾倒,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经审核批准并获取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境外废弃物的倾倒被严格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2年8月23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于1999年12月2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了修订,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予以公布,自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制定旨在保护和维护我国的海洋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的条例第七章专门规定了船舶垃圾的管理。首先,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船舶垃圾不得随意倒入港区水域。对于装载有毒害货物和产生粉尘的散装货物的船舶,冲洗甲板和舱室的行为需经过港务监督的批准,不得将残余物直接排入港内。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强调科学监测在环境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一部全面反映当前环境监测实践的教科书。该教材旨在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教学支持。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学》是由作者吴邦灿编撰的一本专业教材。该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ISBN号码为9787801637819。它于2004年5月1日首次发行,标志着第一版的诞生。全书共296页,装帧形式为平装,适合16开本的阅读体验。

首先,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管理学的起源,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其发展历程,以及其独特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同时,这一章也强调了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是一本深度涵盖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分支的教材,旨在满足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能为非环境类专业的选修学习和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培训提供教材。它对于环境保护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环境科学基础:在环境监测专业中,学生将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理学等。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掌握环境变量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环境监测技术:学生将学习各种环境监测技术,并了解它们的原理、应用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