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项是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着眼于构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再利用体系。比如,建立废旧电池、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处理网络,推动二手商品市场规范化发展等。第四大工程是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2、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结能评项目177个,核减能源消费量93万吨标准煤。(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瓶颈约束的重要举措,推动形成更大规模。印发《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
3、第四节再制造产业化,依托成都、德阳等地的制造业优势,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机械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讨论餐厨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包括建立回收体系、推广技术、完善管理,以及示范工程的建设。
《循环经济与国民经济建设》一书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核心,着重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它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深入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和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价值。
对于建立循环型项目规划和政策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设计出区域第三产业统一服务的循环经济模式,明确各个输入、过程、输出环节以及下一级服务系统的特征,并结合地方的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制定出长远的推广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任务,以及一系列反映第三产业循环经济性能的指标。
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其核心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现物质消耗的最小化、资源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
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加强供用水设备整修,保证供用水设备完好,保持供用水设备无泄漏,优化客车上水站布局,实行计划上水;三是推广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旅客列车、车站、办公等公共用水场所,推广节水龙头、感应龙头,杜绝长流水。
推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相关领域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和约束,促进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责任。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例如,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政策法规支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经济上的激励和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
1、为全面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投融资政策措施。首先,认识到加大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它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目前,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循环经济作为国家战略还不匹配,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长期面临着投资不足、融资难等问题。
3、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规划、投资、产业、价格、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国外资金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4、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5、强化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以发展“六大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6、推动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四)完善进出口政策。
年,科技部、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设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大投入,加强再生水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两部委共同制定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中明确提出,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城市污水资源、消减水污染负荷、节约用水、促进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是的,资源集约化率是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资源集约利用制度,推行节约型、高效、绿色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首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部署实施综合节约战略,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严格节约、反对浪费,促进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取得了积极成果。要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资源节约,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推进生产领域节能减碳。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地多部门扎实推进绿色快递、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高质量发展,节约集约观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